日本的藍染染料是採用一種名為「藍(アイ)」的一年生蓼科犬蓼屬的草本植物所製成。又可稱為「蓼藍(タデアイ)」 或是「藍蓼 (アイタデ)」。除了作為藍染染料的素材之外,自古以來也因為具有解熱及抗發炎的療效而被視為藥用植物所使用。蓼藍原產於中國,約於6世紀末的飛鳥時代,流傳至日本,藍染工藝則自奈良時代延續至今。
(左圖: "藍(アイ)"的葉子正面,右圖: "藍(アイ)"的葉子背面)
日本的蓼藍上至北海道,下至沖繩都有種植,主要以小千本及小上粉的品種為主,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網頁顯示,2018年全日本的蓼藍栽種面積共為24.6公頃,其中以德島縣的16.9公頃為最多,佔比高達69%,而德島縣也以「阿波藍(あわあい)」的藍染工藝聞名於世!之後依次為北海道(16%)、青森縣(5%)及兵庫縣(4%)。
以德島縣的阿波藍為例,姑且不計蓼藍植物的養植時間(3月~7月),自7月開始收割整株的蓼藍,經過日曬乾燥後,將莖葉分離,製成「葉藍(はあい)」,再經過約100天的發酵作業。在這段發酵期間,每4~5天需要澆水於「葉藍」並充分混合,再堆積發酵(如上右圖),反覆此作業直到12月才製成「蒅 (スクモ)」的天然染料。
不僅是數個月時間的花費,期間職人也投入不少心力,藍染染料的製作並無法以工業化的方式去量產,就在於每次的製作皆須透過職人的經驗去調整,如此更顯得藍染的珍貴性!
* 蓼 (ㄌㄧㄠˇ),植物名。蓼藍的照片援引自「庭木図鑑 植木ペディア」
* 蒅 (スクモ)照片及資料援引自「公益社團法人德島縣物産協會」及「德島縣政府」網站
* 日本地圖引用自Free Vector Maps